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RSS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在家菩薩戒本講話  > 總目錄

尋訪聖印法師的足跡

時間:2009-10-19 10:47:22  來源: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楊健吾  點擊:
摘要
  本文是作者應邀訪問台灣後寫的一篇散文。文章抒發了作者在台灣與台灣佛教界朋友們接觸、交往後的深切感受,表達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促進海峽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動熱切願望。作者相信,兩岸各界民間交往是促進祖國早日實現統一必不可少的橋梁,作者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促進祖國統一貢獻自己的力量。本文即是這種努力的具體行動。誠願兩岸的文化交流更為密切,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日漸廣泛、深入,祖國的統一早日實現,中華民族早日復興!

  華航的波音已升至空中1000多米,台北市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俯瞰著機翼下漸漸遠去的淺丘和田野,思緒如空中流動的白雲。
  因為一位圓寂的法師聖印,身處巴蜀一隅的我與遠在海峽對岸的台灣佛教界有了緣分。
  2002年7月22日我甫抵台北,即受到惠空法師和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禪淨協會的師生、信眾們的熱情接待和鼎力支持。在台的兩周裡,我時時、處處感到的,是台灣佛教界和台灣同胞對大陸同胞無微不至的深情厚意。
  我要寫作的聖印法師是台灣當代佛教的一位傑出的宣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一生不倦的弘法實踐,在長期的宗教活動中,為人間佛教的理念在台灣逐步深入人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台灣當代佛教卓有影響的一人。為了收集有關他的資料,尋訪他的故事,慈光寺安排明融師作我的聯系人。根據她提供的線索,我首先找到了萬佛寺中華佛教學院教務長常謙法師——她後來成為我在萬佛、慈明二寺最重要的聯絡人和寫作《聖印法師》一書最有力的支持者。聖印法師一生的活動是那樣的豐富,而我在台的時間是那樣的短暫,我深深地感到了時間的緊迫和壓力的沉重。別無善法,努力去做吧!
  與代表團其他的一些成員相比,我是幸運的。首先是我得到了廣泛的支持。我不會忘記,法師的親屬陳奕修先生和鐘淑慧小姐,及他的師兄聖心、友人和弟子常開、常上、常慧、本覺、常露、智慧、常欽、常證、慧通、常釋、常謙、常懷、常光、常清、嚴廣、常睿、常濤、演欣、垂讀、月雲、清雲、陳繡等法師和居士,熱情地接待了我,給了我有力的支持。我個別或集體地采訪了他們,收集到了法師不少生動活潑的故事。一位傑出的宗教宣傳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形像漸漸地凸現在我的腦海裡。法師離我愈來愈近,似乎在對我說: “朋友,寫吧!為了兩岸佛教界和人民的友誼,我會護佑你的。”
  采訪的對像不斷擴大,收集的資料日漸增多,我要完成寫作任務的信心也愈漸堅定。但是,殊難預料的是,震驚中外的1999年南投大地震,竟使我成為我們這屆訪問團中受害最直接的一人!那次大地震摧垮了萬佛寺,寺院底樓陷入地中,遠近聞名的佛像倒臥下來,珍藏於寺院圖書館的法師早年創辦的《慈聲》報,除少量合訂本外,竟在他最重要的道場萬佛、慈明二寺均尋找不見。我多方收尋,已獲線索,但限於時間,只得滿懷遺憾地寄希望於萬佛寺、慈明寺和慈光寺各位法師的繼續幫助。
  短暫的兩周倏忽而過,而難忘的第三屆台灣當代佛教發展訪問團的行程卻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裡。我接觸了那麼多可親可敬的人,他們得體的言談舉止、良好的精神風貌,是那樣的令人感動!我不會忘記惠空法師對《台灣佛教研究叢書》的精心策劃和多種籌備;不會忘記明融師、清勤師、證容師、妙性師、妙元師、妙實師、妙理師、妙寂師、妙嘉師、宗嵩師、開慈師、妙學師、法林師、道明師等各位法師和如惠、月華、靜嫻、綺華、慈顏、覺堣等朋友的細致和周到,她們起早摸黑地料理各種瑣事,不辭辛勞地奔波各地,或陪同我采訪知情者,或為我提供旅行、生活中的種種幫助;還有那些虔誠、善良、熱情的義工,細心的柏穎、蔡姈蓉,無私的貞秀、麗華、李碧珠、游碧珠、詹秀琴 ,請原諒我不能一一羅列各位大德的芳名,但他們燦爛的笑容、和藹的言談、得體的舉止、盡力的幫助,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裡。
  我所參訪的多座寺院和僧俗各界人士,熱情、周到地接待我這位素昧平生的來自遠方的客人。他們在百忙中接待我的訪談,回答我反反復復的提問,給了我那麼多翔實、具體的材料,使我能在較短的時間裡對寫作此書有了初步的基礎。翻看著我的筆記本裡記錄的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我清晰地回憶起和他們屈膝交談的親切情景,一張張熟悉的笑臉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們是多好的人!
我為什麼會和聖印法師有了緣分?我們的經歷是那樣的迥然相異。唯一相同的,是我們都是客家人。幾百年前,法師的先人輾轉到了台灣,而我的前輩遷徙到了四川。這是同中之不同。不,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的脈搏裡,流動著我們祖先的血液,我們是同根同源的。是聖印法師使我和惠空法師和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禪淨協會聯系起來——因為我們都是中華兒女。
  分別之際就要來臨,我不忍離去。在和台灣朋友朝夕相處的短暫日子裡,我切身地感受到了海峽兩岸佛教界、學術界的親密融洽,切身感受到了台灣同胞對大陸同胞的骨肉之情。要想在有限的篇幅裡表達我對台灣同胞的感激之情是困難的,但要以簡短的言辭表達我此時的心情卻並不困難。我要說的是:中華禪淨協會和慈光禪學研究所為海峽兩岸佛教界、學術界的友好交往已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種交往為兩岸同胞的親密往來增添了新的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文化的交流是兩岸宗教、學術交流的重要方面,這種交流將從一個特殊的方面增進兩岸宗教界、學術界的了解和友誼,進一步加強兩岸同胞血脈相聯的骨肉之情。秉承佛教慈悲、友善、和平精神的中華禪淨協會和慈光禪學研究所,為推動兩岸宗教界、學術界的文化交流所做的大量繁重、細致的工作未w無量。
  慈光、慈光,願佛教的慈祥之光永遠福佑兩岸人民!

資料來源:通讯址:
     邮编:610017
     成都市文殊院街18号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电话:028—89693960(小灵通);028—86936202(家)
     E-mail:yjwsc51@163.com
來頂一下
近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推薦資訊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普陀精舍
普陀精舍
相關文章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