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RSS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佛教資訊 > 大馬要聞

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 廖奮政:承擔護持佛法及僧寶責任 僧俗事件應吸取教訓

時間:2010-10-18 22:08:28  來源:星洲日報國內新聞  作者:  點擊:

  開舍法師:佛教向來有家醜不外揚之“美德”,這造成一些行為不正當的所謂出家人一再的在言行上沒有受到檢舉或揭露,也造成受害人數不斷增加。

  (吉隆坡17日訊)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署理總會長廖奮政表示,佛教社群應勇敢面對近年來所發生的僧俗事件,從事件中吸取教訓,尤其對佛教組織管理制度,以及系統化僧信教育的重視。
        他今日在2010年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僧俗清淨行》,代讀總會長王書優的演詞時指出,在家信眾及佛教團體亦必須承擔起護持佛法及僧寶的責任,並促進良性的僧俗互動關系。
        “在僧團成員面對困境時,信眾切勿增加其挫折感,更勿助長其任何不如法行動,否則將成為佛教發展的絆腳石。”
        他說,隨著時代變遷,僧俗四眾的關系越發頻密之余,若碰到不合理的“僧事”而只能概括承受、忍耐、背後議論或索性一走了之,對這僧俗二眾成熟人格的養成乃至整體佛教的發展是不健康的,將會深深影響正法的傳承和延續。
        他強調,《僧俗清淨行》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的舉辦是合乎時宜的,無論探討的向度為何,都必須回歸佛法的原點,以人間佛陀的歷史足跡及初期佛教的經典為依據,以免各憑所見,偏執一方。
        今日研討會吸引了逾300位信眾的出席,研討會主講人包括大馬南傳佛教首座長老沙拉南卡拉法師、人文教育工作者滿亞法師、鶴鳴禪寺常住師父傳聞法師及馬佛青會務顧問廖國民。

開捨法師:“家醜不外揚”造成 問題僧人沒被揭發

        開舍法師指出,佛教向有家醜不外揚之“美德”,這造成一些行為不正當的所謂出家人一再的在言行上沒有受到檢舉或揭露,同時也造成了受害人的不斷增加。
        他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說,大馬佛教也出現一些僧人在行為上的問題,雖然未見報導,但一些“行內人”皆有所聞。
        “若因家醜不外揚的心態而形成一些所謂的出家人在言行上出現問題而不能夠加以糾正,而佛教中所謂的‘僧事解決’流於理論或空談時,在這個講究法治的時代,不得不借用世俗的法律來處理有關僧事了。”
        開舍法師認為,僧實為居士學佛依止與學習的對像,若僧不僧,在家學佛者將無所適從。
        而出家與在家學佛的條件是有其差別,而兩者的關系是互為相依,在倫理上是相對相應,而非“尊”、“卑”的主從關系。

人文教育工作者滿亞法師:當務之急探討社會問題

  “不管法師或居士都是人,他們皆來自社會,所以現在我們要探討的是社會的問題,不是佛教的問題。
  人沒有好人或壞人,只有好事和壞事。好事和壞事,一時就過了,而人是千變萬化的。誤導了自己,也連累了別人。
  民眾用心中的想法根法師相處,所以當法師出現問題時,民眾就會很失望。但這是民眾想法中的那個人讓你失望,不是眼前的法師,你誤會了法、法師及眼前的人。
  學佛是淨化自己的心,法師也是凡人,居士也有高人。高人讓你升起恭敬心。我們奒高人,不是因為他偉大,是因為他的身、口、意淨化我們。所以若他們墮落,也能開發我們對自己的檢討。不會輕視或鄙視他。
  因此當問題出現時,我們要從根本去探討,到底是居士、僧人還是成長的環境出了問題。”

鶴鳴禪寺常住傳聞法師:僧眾信眾互動延續佛法

  “在佛陀時代,僧眾與信眾的互動是很單純,僧眾的生活既是依佛的教導而如法修行,並且教導信眾趨向離苦得樂的正道;而信眾就是護持僧眾修行以培養福德。
  現代的僧眾與信眾的互動會較頻密,因為法發菩提心及受持菩薩戒的僧眾起了護念眾生,饒益眾生及廣度眾生的誓願,所以與信眾共同推轉法輪而到達令正法久住的使命。
  僧眾與信眾共同的互動不外是為了佛法的延續及住持正法的使命,但僧眾應時時回到僧團過著律制共修的生活,才有助於佛教正法律的護守與傳承,並且實踐修行為解脫的目的。”

大馬南傳佛教首座長老達摩拉塔納法師:僧侶應持正知正見

  “我希望僧侶獨立對自己的生活,並自給自足,而信眾在追隨法師時,也應該保持著正知正見的泰度。”
  追隨者在捐助寺院及法師,也是佛教修行的一部份,這實質上的關係也應建立在一種無私的愛及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雖然早在佛陀時代就已經制定很多法則讓僧俗二眾跟前,但當我們在僧俗關係出現狀況時,還需有賴於大家對佛法的掌握有多深,進一步的去了解問題。

馬佛青會務顧問廖國民:不當延續反造成大問題

  “僧俗的互動,就是為了讓佛法延續下去;不當的延續,反而會讓佛教面對更大的問題。”
  我們是不懼問題的發生,但沒有問題會更好,可將心力更專注的放在處理佛教事務中。
  僧俗互動也需建立在兩大原則,即是‘恭敬’和‘護持’。在家人在和出家人互動中,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察覺我們的所作所為是有助於護持或增長我們本身及出家眾之道心的,或者至少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會對出家人及我們本身的修行帶來障礙。

來頂一下
近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推薦資訊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普陀精舍
普陀精舍
相關文章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上下篇章
上一篇:全國供佛齋僧大會 敬僧不在街頭菜市進行 黃家泉吁勿濫發善心
下一篇:培養禪修情操 檳佛總檳州分會12月辦短期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