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RSS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普陀文集 > 祥雲文集 > 懺願室文集之法義

談『心』

時間:2009-03-14 00:17:55  來源:原載民國52年第二卷第七期慈明月刊  作者: 點擊:

  「心」是無限長的「時間」,「心」是無限的「空間」。
  「心」是無始無終的「時間」和無內無外的「空間」,所交織而成的靈明覺性。
  「心」即「無量壽」,「心」即「無量光」。
  「無量壽」中,蘊藏著無量的福德。「無量光」中,蘊藏著無量的智慧。
         ×         ×         ×
  「真心」是心之本體,「妄心」市心之盲動。
  「種種心生,則種種法生。種種法生,則種種心生」。
         ×         ×         ×
  「真空」是吾人的「真心」,「虛心」(頑空)是吾人的「妄心」。「萬事萬物」是「妄心」的種種活動。
  「楞嚴經」云:「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         ×         ×
  宇宙的萬象,即是吾人之現象。宇宙的本體,便是吾心之本體。「相」從「體」起,「體」寓「相」中。「現象」與「本體」非一亦非異。故云:「全真即妄,全妄即真」。「全波是水,全水是波」。
         ×         ×         ×
  「六根」是「生理學」所研究的內容,「六塵」是「物理學」所探討的對象,「六識」是「心理學」所推求的問題。──但「根、塵、識」三者,皆是一心中所現的事物。
  「見、聞、嗅、覺、知」,乃是一個心靈的六種力用。「楞嚴經」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根若還元,六根成解脫」。
         ×         ×         ×
  「真心」無知,而無所不知。「真心」無相,兒無所不相。「真心」無作,而無所不作。
         ×         ×         ×
  「真心」在生死中,而從未生死。「真心」處五濁內,而從無垢染。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便是吾人的真心。
  迷時,迷此一心。悟時,修此一心。迷時曰眾生,證悟即諸佛。──凡夫全迷此心。諸佛全悟此心。小聖(聲聞、緣覺)但證偏空之理,歸小涅槃。菩薩分證妙有之境,猶如隔紗望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         ×         ×
  「是心、是佛、是眾生」。「非心、非佛、非眾生」。──若要覓心,當從此中透過!
         ×         ×         ×
  盡虛空, 法界;無微塵芥子許,非汝心所在處!
  盡虛空, 法界;無微塵芥子許,是汝心所在處!
  若要覓汝心:「處處不離它,處處無痕跡」。
  若要覓汝心:「近在眼前,遠在天邊」。
         ×         ×         ×
  法身、法界、自性、佛性、真如、實相、本體、一本、大本、第一義空、妙明真心、妙真如性、性淨明體、大圓滿覺、一真法界、一實境界、全體法界、全體大用、不生滅性、本地風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些全是一心的異名。
         ×         ×         ×
  若說個「心」與「念」,則「心」是「體」,「念」是「用」。
  若說個「心」與「性」;則「性」是「體」,「心」是「用」。
  然而「體、用」一如,「心、性」不二;故能悟得自心者,即所以「見性」者也。
         ×         ×         ×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王陽明「傳習錄」卷上)。
  「語其大,天下莫能載。語其小,天下莫能破」。「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前念不滅,後念不生,當念不住」。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金剛經」語)。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語)。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語)。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語)。
  ──這些「語言文章」,也都是「直指人心」的警語;行者應當深深的體會!
         ×         ×         ×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王陽明「傳習錄」卷中)。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的四句偈)。
  ──這兩則「語錄」,也可以作為「參心」的初助。
         ×         ×         ×
  從「無常」中,要見個「真常」。
  從「無我」中,要見個「真我」。
  但要一念執取,便又非「真常、真我」了。
         ×         ×         ×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導你到達「明心見性」的路徑;不過有的是直接的路子(頓教),有的是迂迴的路子(漸教)而已。所以無論是任何的修道者,都必須透過「見性」的階段,才有成佛之分。若不悟本心不達自性而能成佛者,無有是處!
  至於修積散善功德,只能助成修道的順利,及為未來的依正二報莊嚴之用而已。
  但「散善」是「菩薩道」的資源,捨棄「菩薩道」,也是不能完成佛格的!
         ×         ×         ×
  「神識」不是「真心」,「神識」是從一念「無明」中所起的「我執」力。古德有云:「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初機行人,不可不知!
         ×         ×         ×
  王陽明的「良知」之說,頗與「禪學」接近;但我們卻不敢說他的學說,是絕對的正確。
  「王陽明年譜」卷一中有云:「十有五年壬戍,先生三十一歲,在京師。………是年先生漸悟仙釋二氏之非………」。
  又云:「兒年(嘉靖)癸未,先生五十二歲,在越………先生曰………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指佛氏老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從上舉兩例以觀,我們便可知道;王陽明的學說,不是宗主「佛家」的思想。
  對於「良知」之說,蓮池大師也曾加以辨正。其言曰:『新建創量知之說,是其識見學力深造所到,非強立標幟以張大其門庭者也。然好同儒釋者,謂即是佛說之真知,則未可。何者?良知二字,本出子輿氏。今以「三支」格之;良知為「宗」,不慮而知為「因」,孩提之童無不知愛親敬老為「喻」。則知良者美也。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而所知「愛敬」,涉妄已久,豈真常寂照之謂哉?「真」之與「良」,故當有辨。(見「竹窗隨筆」)。
         ×         ×         ×
  有虛空,然後有天地。有天地,然後有日月萬物。在日月未生,空劫以前者,是吾人之本心。
  有偈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隨四時凋」。惡也是偈示「心」的語句。

來頂一下
近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推薦資訊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普陀精舍
普陀精舍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