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RSS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佛教史略 > 南傳佛教

第一章 佛教傳入前的社會與宗教

時間:2009-07-14 00:53:59  來源:中國佛網  作者:淨海法師 點擊:

 

 
第一章 佛教傳入前的社會與宗教

  第一節 社會情形
  斯里蘭卡(Srilanka)位于印度東南印度洋中,從地圖上看,北部較尖,南部寬圓,形似一個梨子。地勢四面沿海低平,中央山地高聳。位置北緯5.55度至9.51度,東經79.42度至81.53度。面積65,610平方千米。西北隔保克海峽與印度相對,距離約210英里。其間有一連串小島,構
成著名的亞當斯橋(Adam’s Bridge),將斯里蘭卡島與印度大陸連成一氣。
  斯里蘭卡人口,依公元1963年統計,共10,624,507人。總人口中,佛教徒占64%強,印度教徒20%,基督教徒9%弱,伊斯蘭教徒6%強,餘為其他信仰者。其中印度教徒對佛教是容受的,如加入計算,則佛教徒占總人口80%以上。至1996年,人口已增至18,100,000人。(1.亞洲民族精神研究會編:《亞洲近代化的研究》,第285頁上。2.《世界通覽》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頁。)
  斯里蘭卡古稱“楞伽”(Lanka),或“楞伽島”(Lankadvipa),至今斯里蘭卡本國及東南亞上座部佛教圖案國家,仍都稱其為“楞伽”。楞伽本是一山名,也以此名稱全島。當雅利安人抵達斯里蘭卡,起梵文名“獅子島”(Sinhaladvipa),后阿拉伯人依此音稱為Serendib,大食人也稱Sirandib。我國高僧法顯《佛國記》中說:“(由印度海口)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骨。”(《大正藏》第七1册,第864而)《十二游行經》作“斯黎”,玄奘《大唐西域記》稱“僧伽羅國”。《經行記》稱“師子國”、亦名“新檀”,《嶺外代答》、《諸蕃記》稱“細蘭”,《宋史註輦傳》稱“悉蘭池國”,《島夷志略》、《瀛涯勝覽》、《星槎聖覽》及《明史》稱“錫蘭山”,《元史》稱“僧伽刺”,又作“信合納”,西人稱“錫蘭”(Ceylon)這些都是獅子(Sinhla)的對音。1972年正式宣布改國名為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的另一古名稱“紅掌島”(Tambapannidvipa),亦譯“銅掌島。”其典故是當斯時蘭卡第一代王毗闍耶(Vijaya,公元前483∼445)與隨從(島史(Dipavamsa)IX.30,(Mahavamsa)Ⅵ.47記載,毗闍耶王與隨從七百人一般,妻子七百人一船,子女等一船,分三船向遠島航行,其中兩船行方不明,只毗闍耶王一船抵達銅掌島。後來征服島上的土著,成為斯里蘭卡第一位開國之王。)自印度至斯里蘭卡西北登岸時,以手取土塊而染紅手掌,如紅銅一樣。後來希腊人及羅馬人稱斯里蘭卡為“多波羅盤”(Tprobane),可能是從
巴利語“銅掌”(Tambapanni或Tampapan)轉變而來。
  据斯里蘭卡史記載,往古時斯里蘭卡還有三個名稱:拘留孫佛時稱“嘔闍島”(Ojadipa或Oadvipa),拘那含牟尼佛時稱“婆羅島”(Vara-dipa),迦葉佛時稱亦“曼陀島”(Mandadipa)。此外,島上原有黑矮種民族,稱自己的國王為“伊蘭”(Ⅱam),古語為“伊盧”(EIu),都與“獅子”義相近。(Chusukdi 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2-3頁。)
  梵語Dvipa及巴利語dipa,意思都為“洲間之域”,即“島”、 “洲”、“嶼”之義。
  歷
史學家考証,斯時蘭卡遠古的民族為一種“夜叉族”(或譯“鬼族”)。再后有“那伽族”(Naga),那伽譯為龍、蛇、象等義。這是因為夜叉族信奉鬼神,那伽族崇拜蛇的關係。他們可能就是原有之“野蠻族”(Dravidian或Milakkha)。斯里蘭卡歷史記載,當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時,原有印度土人野蠻族,有的被征服為奴隸,有的逃抵印度南方,然后渡海至斯里蘭卡島上居住。
  夜叉族人較多,文化也略高,散居島上中南部各地區,祭拜鬼神及有各種奇異的儀式。那伽族人抵島上,大多住在北部平低地區。後來兩族都被后到的雅利安族征服及同化,彼此通婚,信仰和語言漸趨一致,因而混合成為“獅子族”。(Chusukdi Dipayaksorn:《錫蘭佛教史》,第5-8頁。)
  約公元前五、六世紀,雅利安人從印度西垂海岸到達斯里蘭卡,同時也引進了雅利安文化,重要的有五個方面:1,建築,其構型、涂色、繪刻,都與當時印度非常相同。2,技術,如耕種方法、器具應用、武器等。3,語言,初至斯里蘭卡的雅利安人,多數為農民,他們所採用的是當時印度北方一種通用語言,這種語言與巴利文有混合發展的關係,後來漸轉變成“僧伽羅語”(即“獅子語”)。4,風俗習慣,即雅利安人社會各種制度,如種族階級、禮儀等。5,宗教,即婆羅門教的宣揚和信仰。
  据羅睺《錫蘭佛教史》年表記載:自毗闍耶王至斯里蘭卡於公元前483年建立毗舍耶王朝,傳至第四代半荼迦婆耶王(panduabhaya,公元前377∼307年),以阿耨羅陀城(Anuradhapura)為永遠王都,前后連續達1200年之久。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里以前,當時的社會情形,人種階級已經形成,主要分為四姓:1,王族,統治國家軍政。2,婆羅門,即宗教師,負責教育和技藝的傳授。3,商農,負責經商和耕種。4,首陀,受雇為人工作。四姓階級劃分為嚴格,很不平等。王族和婆羅門屬貴族,分掌政治和宗教權力,商農為普通平民,首陀屬奴隸賤民。而且各族世代沿襲相承,不相通婚。在各種族中,又分很多等級。
  這時島上已流行兩種節日慶祝:一種稱“戲水節”(僧伽羅語為Saliakilita),時間在斯國歷法七月十五日圓日,即陽曆五、六月之間。全國人民到處歡樂地作潑水遊戲,因為這時也是最熱的夏季。國王也參加此種慶祝。(Walpola 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30頁。)另一種稱“狩鹿”,即集體用弓箭射獵鹿群等,國王也同樣參加。除此,還有耕種和收獲的慶典。據斯里蘭卡史記載,在半荼迦婆耶王時,政治已很進步,設立了地方政府,實施各種工程建設,如在都城阿耨羅陀,掘了很多蓄水池、水井等工程。
   第二節  宗教情形(本節取材自Walpola Rahula: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第34-47頁。)
  在半荼迦婆耶王時,斯里蘭卡信仰一種宗教,這種宗教分為兩派:一是白衣派,一是裸體派,都屬邪教。後者教區在阿耨羅陀都城各處,國王建寺及房舍供養他們。除裸體教徒,當時還有各種苦行外道,國王也建寺供養他們居住。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前,島上流行崇拜祖先。史書
上記載,半荼迦婆耶王及他的人民,認為忠實和擁護國王的人死后,將變成鬼神,時時刻刻會用心識來保護與他們有關係的人。這種觀念,後業就由崇拜祖先,轉變為崇拜天神,認為天神有大威力可以保護人,也可懲罰作惡的人。還有人相信人死後,有引起會變為家宅鬼神,來保護家宅,他們同時也可毀壞惡人的宅。從崇拜祖先,變為崇拜天神,後來產生很多神的名字,如各種工藝神、城神、山岳神等,有些並建祠供奉。
  斯里蘭卡要未有佛教前,也流行崇拜樹木,認為樹木有靈,有神力。有些樹木被敬稱為“支提”(Cetiyq塔或廟),特别受人民崇拜的樹,為榕樹和多羅樹。
  除以上所說,又証明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前,婆羅門教及體体外道(耆那教徒)已先傳人。如在半荼迦婆耶王時,曾建有婆羅門教神殿及教徒居住的寺廟,耆那教徒也有寺廟。後來天愛帝須王(Devanam-Piyatissa),公元前247∼207)在佛教傳入時,曾限制他們居住的地區。在天愛須王以前,者那教在斯國是很只盛的,建了很多寺廟。其中有三個寺廟很有名,並有三位著名的教領,寺廟就用他拉的名字。其中一寺稱“室利寺”(Sri Arama),最為發達。據斯國歷史記載:此耆那教寺,後來被毀壞,就建立了佛教的無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到佛教在斯國興盛後,耆那教漸形衰亡,各耆那教寺,也為佛教寺院所代替。
  在半荼迦婆耶王時代,還有很多道僧人,如邪命外道、梵志、若行外道、外道沙門等。此外,在佛教佛入斯國前,也流行相卜卦及長期符術等。
來頂一下
近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推薦資訊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普陀精舍
普陀精舍
相關文章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