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RSS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馬佛學院校友會會訊 > 會訊內容

佛教教育之思考

時間:2015-10-11 16:03:58  來源:馬佛學院校友會第十三期  作者:釋法智/文  點擊:

  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對於正見是極為重視,認為這是解脫生死,出離三界乃至為令正法久住的要素所在,因而從古至今,佛教一直都汲汲推動佛教教育。
  佛教的教育所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如經典所提及的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以及一百冊的新修大正大藏經或八萬四千法門皆然。但簡單歸納起來,則可以略分為通俗教育和學術教育二類。這二類教育的共同點在哪裡?不同之處又是什麼?以下先分別說明何謂通俗教育?何謂學術教育?然後再討論二者的異同之處。
1)通俗教育,顧名思義就是以善巧方便──一般民眾可以接受的方式向他們宣說佛教的教義,釐清他們思想上的錯誤觀念,建立正信佛教的知見。這裡所說的一般民眾,或是知識水平不高,或是不興趣文皺皺地枯燥無味的教育研討,他們喜歡幽默有趣而生活化的宣教方式。所以,在通俗教育的教化模式都會偏向活潑趣味,以此將他們引進佛教的智慧法海當中。
  通俗的佛教教育方法固然有很多,卻離不開講、說、逗、唱四個方式。講,是講故事,通俗教育必須借助淺白的故事表達佛法的深義,但故事要講得精彩,有時間就得連講帶演才能引人入勝。講了故事,就要簡要地說明故事的含義,惟此才能從故事中獲得深刻的思考和啟發。除了嚴肅的義理思考之外,講故事或說義理當中或多或少也要含藏笑點,令人出其不意地眉開眼笑,同時,偶爾也可以適時地高歌一句,這不僅有調和氣氛的效果,而且還令人記憶深刻。可是,幽默和歌唱不過是宣說佛法點綴品,切勿本末倒置!
  2)學術教育,即是通過學術研討的方式──具備經論等文獻根據,符合學術界規定的寫作公式--提要、目錄、前言、大綱、註腳、參考文獻所呈現的研究成果--論文。這樣的寫作公式,是一板一眼,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因為學術論文是專業領域的研究報告,所以具備了許多專有名詞,並不是一般民眾容易明白,但這卻被視為高知識水平者優雅的遊戲。
  由於學術論文有嚴謹的規範,這除了可以接引知識分子之外,同時也能消除宗教等於迷信的疑慮,於是引發對於佛教的信心。學術論文也有不足之處,例如純粹主觀性的斷章取義,即如民國年間沸沸揚揚的胡適禪學案,以及從日本學術界響徹雲霄的大乘非佛說論,都讓一分的佛教徒信心動搖,因此有些佛教徒就此拒絕了學術研究式的佛教教育。
  通俗教育與學術教育的共同之處就在於聞思,佛教是覺悟為本的宗教,建立眾生的正見,是佛教利濟眾生的根本原則。聞思是修行的前方便,沒有經過佛法的聞思,除非是善根深厚,否則是無法投入與正確的修行。佛法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人認為,修行未必需要聞思佛法,只要篤直修行,必然會有所成就。確然,沒有佛法的正見,一樣可以修行成就,外道也是如此,但是否出離了生死?盲修瞎練而能入於正道,是因為模索出正確的修行理念,才能正見具足,解脫生死。但這些大德的特例,其巴仙率又有多少呢?
  無論通俗教育與學術教育,都在藉由聞思的方便傳達佛法,不過,由於對象群不同,所採用的傳達手法就有明顯的差異。其實,二者的共同之處都是整理出簡單易懂的佛法,告訴他人什麼是佛教,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又是什麼,可是因為眾生的喜好不同,才把通俗教育和學術教育看成簡略或繁瑣而已。但是,這樣的聞思方便,能夠讓自己多聞薰習而溫故知新,更能讓他人犛清知見上的繆誤而建立正見。這即能自利,又可以利他,何樂而不為呢?
  通俗教育和學術教育的差異是,通俗教育對於社會文化的融合有著極好的善巧,能夠因時因地因人而有不同的變化。古代的經師和譬喻師都擅長這樣的方便,所以可以把佛法迅速地傳揚出去,接引很多人學佛。學術教育對於佛法有著深細地研究,把佛教的義理作不同角度的分析,例如把法分成了特性和表相,甚至把佛教的修行作有條理的整理,以及能夠對治的問題逐一分類列出,讓人可以一目瞭然。古代的論師,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讓後人有一套清楚的修行依據。
  佛教的通俗教育與學術教育,一個輕鬆,一個專業;一個簡略,一個繁瑣;一個應機,一個契理;一個淺顯,一個深細;這都是佛教教育,不能說哪個好哪個壞,只能說喜好差別而有的方便不同。然而,淺顯是深細的前方便,由此淺顯入門而進一步對於佛法作深細的研究,加強佛教的知見,因此勝解而信心堅定,在修行上前進不退。同時,因為有了深細的研究,從事通俗教育時才能善巧的傳達經論的要義,引導他人從生活中體解經論的本懷,生起深入經論的樂欲,而能自動自發的研究經論,並且將之付諸生活;這樣的佛教教育,不只是佛教通俗教化的本意,更是佛教學術教育的目的。

來頂一下
近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推薦資訊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詩布朗再也佛教會緣起
普陀精舍
普陀精舍
相關文章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